“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就业、人才政策必读
27/01/2021 来源 劳动观察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就业、人才政策必读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就业、人才政策必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关于六稳之首的就业、发展根本的人才,国家和上海出台了哪些支持政策?劳动报记者总结出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020.10 第十九届五中全会



关键词二:创新型经济关键看人才


要对全市发展格局再审视、再调整、再优化,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完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在于打造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关键看人才;要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在乡村嵌入更多产业、文化、生态功能,形成功能互补、发展互促的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乡村面貌来一次整体大提升。


——2020.11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



关键词三: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要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进计划,打造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盯牢差距、持续用力,补齐发展受制于人的创新短板、制约活力动力释放的环境短板、影响生产效率和治理效能的制度短板。在起势之前落子布局,在定局之前抢先成势,布局打造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始终把牢功能转换和能级提升的战略主动。


——2020.11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



关键词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基础研究领域多元投入方式,深化对高校、科研机构“放权松绑”,依法坚持和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对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分配激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创新载体,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2020.1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五: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


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提高战略性科技力量、重大科学设施等集聚度,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探索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深化系统性改革,进一步打响“一业一证”品牌,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先行先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大程度压力测试,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20.1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工资合理增长。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分配政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展慈善事业,推动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2020.1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七: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新业态灵活就业机制,提高就业供给质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多渠道帮助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返乡人员实现就业创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积极防范、有效应对大规模裁员和失业的风险隐患。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进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和新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提升素质、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处理好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高水平办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2020.1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八: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等适度增长,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制度,巩固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加大残疾人帮扶力度。


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保险基金规范运营、保值增值、可持续发展,支持发展商业养老、商业健康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2020.1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九:扩大“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


人才是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第一资源。要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进一步扩大“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优化人才发展平台和环境,提升人才服务能级,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厚植人才优势。青年是城市的希望和未来。要加大青年人才集聚、培养力度,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上海、扎根上海、书写梦想、成就事业。


——2020.11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键词十: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


——2020.12 中央工作经济会议


  • 上海缇巨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369号兆丰世贸大厦17楼F座
    邮编 200050, 中国
    t: +86 21 3100 7778
Copyright ©2019 - 2020 上海缇巨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